新闻中心

蓝天保卫战全面升级 PM2.5成为重要攻坚战场

2018-03-23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量:0

 在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中,PM2.5作为重点改善因子,是保障空气质量的主要攻克对象。那么,PM2.5到底长什么样?PM2.5从哪儿来?PM2.5应该如何治理?一起来看看关于PM2.5的那些事儿。

 眼下,大气污染防治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大气十条”首战告捷,蓝天保卫战进入攻坚阶段,为了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巩固当前的成果,接下来的治理重点会是什么?降低PM2.5浓度就是其目标之一。

 在近日的部长通道采访中,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透露,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正在制定中,下一阶段将突出4方面重点工作,而PM2.5作为重点改善因子被点名。

 PM2.5是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物,来源非常复杂,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其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元素碳、氯盐、痕量元素等。当空气中PM2.5浓度过高时,便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气。

 有研究表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是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还会生成的二次细颗粒物,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一直以来,PM2.5是治霾和蓝天保卫战中必须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为保障空气质量,控制PM2.5浓度,早在2013年初,环保部就曾提出要制定中长期达标计划,力争到2030年前全国所有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即PM2.5的年平均值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近年来,全国各地从不敢松懈。

 政策方面,从“大气十条”的出台,到各类空气质量标准的颁布,再到各地政府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加严,一系列的政策均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涵盖了燃煤电厂、生活垃圾焚烧、温室气体排放等各领域。

 具体执行层面,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被淘汰,甚至被限产停产、关停;降低煤炭消费增速,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各种煤炭清洁技术备受推崇,以期减少煤炭排放量;实行严格的燃油和汽车排放标准,控制汽车保有量;在大型城市,严格限制路上的汽车数量,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在种种强硬措施之后,我国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资料显示,过去五年,我国重点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北京也赶在“大气十条”收官之际交出了“京58”的完美答卷。于是,有美国媒体报道称:打响治污战4年后,中国赢了。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当前,我国大气治理形势还处在负重爬坡、任重道远阶段,尚未达到质变的过程,重污染天气仍将卷土重来。全国政协委员黄润秋表示,下一阶段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

 同时,也有相关报告指出,只有在优化能源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并配合强化末端控制的情况下,全国74个城市才能在2030年实现年均PM2.5浓度降低到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为降低PM2.5浓度,未来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同时,要加大力度整治“散乱污”企业,严格落实控车节油、节能减排、抑制扬尘、秸秆禁烧等措施,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煤改气、煤改电在PM2.5的浓度下降方面也发挥着显著作用,其贡献率在三分之一以上。因此,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减少散煤污染,对打赢蓝天保卫战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