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深度调整后“痛感”依旧 你等的环保暖意已在路上

2020-01-19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量:0

曾几何时,“环保”在资本舞台上风光无两。

但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上述盛况戛然而止。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日前在京发布的《生态环境产业上市公司排行榜及分析报告(2019年)》称,“2019年全年,环保上市公司市值累计增长6.5%(总市值加权平均),跑输上证综指和创业板。”

另据《报告》指出,尽管市盈率维持在15%左右,但环保整体表现较为疲弱,板块涨幅已跌至申万一级行业倒数第四。而在市场融资环境持续收紧的情况下,此前高速发展的PPP项目业绩下滑明显,环保板块整体重资产属性显著。资金压力依然比较大,资产负债率和财务费用率仍呈上涨趋势。

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与前两年的环保投资热不同,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环保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去年下半年,新一轮去杠杆启动。“虽然环保政策一直在加码,但环保企业受去杠杆影响更大,环保企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环保企业对此进行了反省,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前环境产业是基于政策驱动下的“疯长”——部分企业急于扩大规模,一度野蛮式生长。

严重的融资问题,这也是市场用脚投票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金融行业去杠杆,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的形势,加上控股质押的普遍问题,都给民营环保企业融资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PPP项目资金回笼较慢,更促使大量企业通过明股实债、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迅速加大杠杆。不少环保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是负数,即使没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现金流长期为负的情况下公司也难以为继。

同时,环保企业普遍面临较为无奈的问题是短贷长投。公开资料显示,环保的项目公司资本金占20%-30%,剩下的70%-80%就需要银行贷款。前期投入大(如PPP类项目)的工程公司,一旦遭遇融资困境,前几年加上来的杠杆要快速去掉,大量问题就迅速显现。业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高达数十亿元,一些中型骨干企业的应收账款也有几亿元之多,账目拖欠周期长的超过4年。

现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的资金储备影响很大,需要企业做好足够准备。与运营情况稳定、受经济波动较小的固废处置板块相较,水务运营则将提前进入“价值重塑”。在后PPP时代,此前承接较多水环境治理等PPP业务的公司正处于自我瘦身阶段。由于建设期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是以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再融资资金不到位使得收入确认减少。

随着去杠杆和项目规范,目前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对PPP模式失去了投资动力,也影响了参与其中的环保企业。为改善财务状况,2018年以来,已有近20家民营环保企业选择“拥抱”国企、央企,持续推进混改。在此之后的一年内,环保行业龙头频频传来“实控人变更”的消息。业内认为,目前需要更多引入国资,变成混合所有制,让国企资金优势与自身优势结合,才能迎来转机。

除了解决融资问题,“民企+国资”的组合大量出现,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新进入环保领域的大央企和地方国企,未来也有望成为新的加杠杆主体。资本雄厚的央企或国企进入环保行业后,重点应该放在打造治理体系平台,从而聚集更多技术领先的民营企业,这样才能形成合作。业内预测,国资入股后,不同企业之间由于国资背景的差异会产生分化,同时双方的融合需要时间。

而在经历以资本为驱动的快速发展之后,技术创新和精细化运营将会更大程度决定企业竞争力。通过资本配置使现金流保持在良好状态是当前环保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关注点。正如业界资深人士所言,“短期看资本,中期看管理,长期还是要看技术。以技术立足,靠硬核驱动将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