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证式”管理分阶段落地,这类企业的机会来了!

2019-04-01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量:0

迈入2019年,环保产业迎来一个全新的格局:从政策播种转向精耕技术。而在新格局下,环境监管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诚如加速到来的“一证式”管理时代。

在攻坚克难的治污关键节点,排污许可证距离“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更近了一步。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工作要点》(下文简称《工作要点》),明确了2019年两大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排污许可证便是其中之一。

新政强化准入门槛

排污许可证加速实现全覆盖

《工作要点》不仅细化明确了推进年度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部署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强化排污者责任,推进环境管理制度衔接融合、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强化宣传、培训和信息化工作等5个方面18项具体工作,而且明确了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考核要求,强化任务落实。

减排根源,在于从源头进行把控。其中,重中之重是开展“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强化证后检查和监管执法,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全过程多要素的“一证式”环境管理。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全力推进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并加快研究将固体废物、土壤等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暂无法核发排污许可证的,要建立台账,并按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相关要求进行整改,实行挂账销号。

磷肥、汽车、水处理等重点行业将在今年内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而事实上,针对水处理行业“一证式”管理的时间表则更为细化。《关于做好污水处理厂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曾提出,2019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总体应完成50%的污水处理厂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10月底前,全部完成该项任务。同样摁下快捷键的还有火电、人造板工业、电子工业和制药工业等多个重点行业。

排污许可证并非“一发了之”,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工作,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将开展24个已核发行业清理整顿及分类处置工作,推动企业全覆盖。《工作要点》明确强化实施排污许可证后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违法行为,许可证核发质量、执行报告报送、自行监测执行情况均是抽查重点。在初步建成全国固定污染源的环评许可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宏观形势分析,并以“互联网+监管”模式开展事中事后监管。

大监管时代渐至

技术型企业迎来久违“艳阳天”

迄今,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已成为源头把控的重要举措。早在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要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而与此前“保姆式”环境管理模式不同的是,排污许可证下的环境治理正逐步趋向对排放口精准管控、协同防控多污染物、将日常管理与应急情形相结合的综合控制。

在治理模式风向转变的同时,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也成了排污许可证的靶向标。排污许可证要求,企业履行自行监测的法定义务,并且做好台账记录和定期提交执行报告,这就是所谓的“自证守法”。在业界看来,这也将提升执法刚性,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作为一项更加规范、稳定和具有强制性的顶层设计,“一证式”管理将向企业释放出“精准管控”的明确信号。

正如业界对排污许可证的期许,“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从清洁生产、集中处理及源头减排等方面加强污染防治。”这实际上也给了高耗能的污染企业颇多压力和鞭策,倒逼其改进环保设备和技术,当然也会打压那些不达标不合规的落后产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或整合。而新目标的出炉和治污力度再次升级,意味着更多环境治理需求的产生,这对环保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商机。

这期间,技术型环保企业有望喝上此轮红利的“头啖汤”。在刚性执法面前,环境治理已不再只是单纯治理。诚如水污染防治不是治理完就结束的,要从投资、治理、运营到后期保障,是一个完整服务链。无论是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在内的环境基础设施,亦或是工业制造企业,从服务着手,转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向生态环境保护要效益,将成为走下去的唯一考量。未来,竞争将更多集中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因而,以技术驱动为引擎的环保企业,或将在新一轮赛道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