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山”转化“三种路径”、“七种模式”怎么实践?

2025-08-14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 浏览量: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生态环境部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总结了三种“两山”转化路径和七种“两山”转化模式(以下简称“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

怎样理解这“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记者专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超。

“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张超:“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是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的成功经验凝练出来的。

其中,“护绿换金”路径,强调“守护和增加绿色即创造财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激励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回报,其对应的转化模式是生态补偿模式。如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新“基础保护补偿+治理改善补偿+行动奖励补偿”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水质达标率提高25%

“聚绿成金”路径,强调“发展绿色产业即创造财富”,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延伸产业链,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跨越,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模式。其对应的转化模式有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等。如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北京市朝阳区等依托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借绿生金”路径,强调通过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绿色金融体系,借助生态资源优势,活用市场化机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或服务,对应的是生态市场模式、生态金融模式。

“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能给具体实践带来怎样的指导与启发?

张超:“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来源于“两山”基地实践,又指导“两山”基地建设。

一是“示范引领”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两山”基地中有近34%的地区率先在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在4%左右,有效激发保护生态本底、提升生态效益、促进“两山”转化的行动自觉。

二是“带动效应”作用凸显,有效推进区域好生态兑现高价值。“两山”基地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业、林业、草原、海洋等碳汇经济,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两山”转化实践探索,“两山”转化率超过45%

三是“两山机制”融合创新,推动“两山”转化持续发力、出新见效。“两山”基地在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有益实践,14%的地区纳入省级及以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涌现出许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广性的新机制新做法。

四是“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形成保护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建设“两山”基地带来的成效和变化,“两山”基地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均超过80%

在具体实践的指导与启发方面,一是有利于提振信心。协调好保护和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过总结这些路径和模式,各地可以参照成功经验,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经济。

二是有利于重新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和重要性,推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优势金不换。“三种路径”和“七种模式”充分表明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地方,要有意识地加大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力度,恢复和打造绿色资源;对于生态环境本底较好的地方,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路径,在“绿色”的底色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能够为推动地区绿色发展和生态产业化提供思路和示范。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已命名了240个“两山”基地,基本覆盖地市、县区、乡镇、村、林场等不同主体,涵盖山区、平原、林区、沿海、海岛、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地区,为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做出了示范、打造了样板。

从“守护绿色”到“借绿生金”,实现“两山”转化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如何参与其中?

张超:政府可以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入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监管,结合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规划生态产业布局,引导资源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实现“聚绿”。

企业是产业活动主体,要发挥龙头作用,做好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探索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模式,创新生态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公众可以通过转变生活方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从事生态产业的工作,购买生态产品等。

下一步,“两山”转化的成果如何实现长期发展,做到守住“生态金饭碗”?

张超:最为根本的,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发展的基础。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把生态优势做大做强,做到护住“绿色”。二是要通过技术手段摸清“生态家底”,明确可以转化为生态产品的生态优势,评估开发的适宜程度和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生态产品的利用方式与程度,探索适宜的生态资源产业化道路。三是在“两山”转化的过程中,要聚焦“两山”转化难点堵点,推动延伸产业链,打造生态品牌,丰富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生态产品溢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四是从区域实际出发,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做到区域保护与发展“一盘棋”。

另外,还要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人民的“生态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