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形势下碳市场的发展前景探究——环保科技城碳交易平台面面观 全国碳市场概况介绍

2018-03-07 文章来源:中国盐城环保科技城 浏览量:0

  全国碳市场概况介绍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和2014年期间,中国四个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两个省(湖北、广东)和深圳特区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每个试点都完成了3次或者4次履约。市场碳价也没有如同预期上升,从实际情况看,2014-2016年碳市场价格稳步下降。截止2017年9月30日,全国试点交易和福建的一级、二级现货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97亿吨,累计成交额45.16亿元。其中2016年成交量0.69亿吨,成交金额11.1亿元,比2015年分别上涨106%和29%。287个CCER项目获得签发,累计成交11187万吨,其中2017年1-9月份累计成交4277万吨,已超过2016年全年成交量。交易价格目前只有上海和北京公布线上/挂牌交易价格,北京线上价格介于10-20元/吨之间,上海则在20-25元/吨之间。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2017年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已全面进入快车道。

   中国碳市场建设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条例、三个办法、八个行业、两种方法、一套制度、一个系统。一个条例、三个办法碳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和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碳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和碳市场交易管理办法;八个行业、两种方法是指: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和配额分配方法。初期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八大行业年能耗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配额分配根据基础数据情况,主要采用基准法,部分行业采用历史法,初期考虑以免费分配为主,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有偿分配的比例;一套制度、一个系统是保障碳市场运行的支撑体系。一套制度即碳排放报告核查制度,国家发改委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指南和标准并着手建立企业碳排放报告系统,部署各地方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历史碳排放盘查工作。一套系统是指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运行进行分析,同时规划设计碳排放配额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抓紧建设以满足全国碳市场运行的需要。

   2016年3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在七个试点加上成都建立了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和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2017年国家发改委在四川和江苏开展了电力、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配额试算工作,并向公众公布了相关配额分配方案草案,其中包括三个行业的配额基准值和配额计算方法。根据分配方案和试算结果,即使仅有电力行业纳入,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其配额总量仍将接近欧盟碳市场的两倍,远超全球其他碳市场的总量。中国碳市场正式启动。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强有力的目标和承诺,致力于将中国的的碳排放强度在2020年前相比较2005年水平减少40-45%,森林蓄积量比2005增加13亿立方米;2030年前减少60-65%。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盐城环保科技城碳交易平台

   盐城环保科技城2009年成立之初就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展开战略合作,由环科城提供基础设施,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提供技术支持,针对控排企业进行能力建设培训,并积极探索碳金融的发展模式。2016年盐城碳交易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正式开始运作。

   2016-2017年盐城环保科技城碳交易平台已经开户企业数量90多家,占去年同期国家发改委登记簿系统的70—80%,与上海、北京、湖北、广州等四个交易最为活跃的交易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企业会员参与的配额和减排量交易达到600万吨,占当时国内同期交易的40-50%;在国内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引起了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和认同。今年以来先后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德国GIZ、市发改委等组织了6次能力建设培训,内容包括碳配额远期交易、森林碳汇研讨、控排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011.jpg


   2018年,盐城碳交易平台将围绕把碳减排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展开工作。

   1、体系化进行能力建设培训。绿色发展是系统性解决社会转型的方案,覆盖到社会全行业,那么从引导到实践操作就需要更多的服务手段。我们将联合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交易所及国内的各行各业专家,除了围绕钢铁、电力、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建材、航空等八大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配额发放管理、交易开展对应的业务培训,还将举办4-5次针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社会个人及非控排企业的节能减排的培训及研讨座谈会。

012.jpg


   2、探索碳汇的新路径。利用中国碳汇林网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把盐城建设成为国际国内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聚集地和碳汇交易市场。同时与盐城市打造蓝色经济的思路相呼应,积极思考海洋碳汇的路径和产业化方式。与国家海洋局、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研讨会,利用海洋光合菌的碳汇功能,与国家发改委气候中心、清华大学对接,开发方法学,逐步把盐城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汇信息和交易平台。

   3、实现绿色金融与节能减排有机结合。目前我们已经建设节能减排信息共享平台,围绕绿色产业领域的金融供需、信息服务、产品供求、厂房设备租赁等供求关系提供撮合对接服务。并引入碳足迹认证、绿色认证等,着眼于探索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引导企业和机构把更多的关注点投入到绿色消费领域,与国内领军机构加强深度合作,在碳市场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并积极帮助企业开户,使平台产生的交易量将继续在国内领先。

   4、聚焦环境交易,探索创新模式。目前国内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分属于不同环保部、工信部、发改委不同部门管理,我们力求培养平台服务企业,加强多方面知识学习,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做好润滑剂,强化自身沟通能力,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技术手段,使企业从被动的应付到主动适应。也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一些合理的社会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