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环保上市巨头“砸钱”跨界新能源,“外行”却盯上了环保这条赛道!
导读:新能源既与绿色环保发展理念重合,又和固废处置、垃圾焚烧等业务存在共性,同时两赛道均需坚实的制造实力基础。所以,越来越多的环保公司选择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但同时,大型国企、地方国资、房企、互联网大厂等力量纷纷涌入环保,亦推动了行业格局的改变。
2023一开年,主业是大气治理、固废处置的德创环保官宣跨界新能源,拟同华南新能源等四方出资成立钠电池材料公司,正式入局储能市场。同期,从事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末端污染治理设备研发生产的仕净科技也公布了开发新能源业务的计划,计划与宁国经管委合作投建高效太阳能片项目,预算不超过112亿元。
新能源市场空间巨大,可选切入点较多,又备受政策及资金支持,理所当然地成为上市巨头争夺的香饽饽。而新能源既与绿色环保发展理念重合,又和固废处置、垃圾焚烧等业务存在共性,同时两赛道均需坚实的制造实力基础,所以环保公司会选择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来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在去年,伟明环保、中国天楹这两大固废巨头先后公布了“大手笔”投资新能源的计划。8月份,伟明环保公告称,拟于盛屯矿业。欣旺达等签署合资协议,将投资不超过191元在温州建设年产20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9月,中国天楹公告称,拟于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700亿元,用于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
但与此同时,环保行业内的“洗牌”也在加速进行。大型国企、地方国资、房企、互联网大厂等力量纷纷涌入,亦推动了行业格局的改变。
大型国企、地方国资——
国企做环保与其说是跨界,更像是将原来的环保业务部门独立出来,或者单独成立一家公司用来配合自身的主营业务。不过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各地方为守好自己的“地盘”,纷纷主动成立了环保集团,朝着“百团大战”的数量级演化。而国资力量的涌入也成为环保行业变革中不容忽视一方势力,最终有可能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的客户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过渡。
早在2017年左右,葛洲坝、中国石化、中国中车、国电集团等就已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以收购、成立环保子公司、项目界入等方式杀进环保市场。大型传统行业巨头纷纷“下场”,对于本可以拿下更多市场“蛋糕”的上市巨头们来说未必是个好消息,但却给更多专注于技术研发,走“专精特新”之路的中小微技术型环保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毕竟相较而言,企业会更看重设备的最终处理效果。
房企——
房企,特别是物业企业,在近两年尤其偏爱环卫项目。如万科集团,在去年将子公司万物云送到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做大做强环境卫生、园林设计等业务的野心不小。另外,碧桂园也在2020年通过控股收购福建东飞环境和山东满国康洁,抢先布局城服业务,并于去年成立再生资源公司。
众所周知,环保领域一直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这一点上,房企经验更为丰富。同时,房企资金实力雄厚,更有底气承担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烧钱”基础设施的建设。且环保与房地产业合作空间广阔,从房子建设到交付运营来看,多个环节都与环保关联度极高,比如小区污水管网维修、小区生活垃圾管理等。
互联网大厂——
如果说房企看中的是当下环保领域较为“短板”的运营方向,那互联网大厂就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未来,看到了环保业务的智慧化趋势。华为、百度、阿里等倾情加盟,使得智慧水务、智慧一体化监测等业务快速发展壮大。而在近1月,包括福建恒源智慧水务、浙江宇硕智慧水务在内,新成立的智慧水务相关企业就已超10家。
智慧化无疑是环保既定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不同于其他领域,智慧化推进必须深度结合互联网技术,是其难点所在。基于业务的复杂性,智慧环保单靠某一类企业难以实现,从硬件到软件、从安装到运营、从成本投入到产出效果、从试点到推广等都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共同促进相关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