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借助节能提效等九大抓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作为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大幅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减少化石能源,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在近日由中国能源报社、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1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基础资源丰厚,现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他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借助九大抓手。
一是“减碳”与“蓝天保卫战”有高度协同性。随着碳达峰和进一步降碳,空气质量的特征指标PM2.5将首先达到国家目标35微克/立方米。对此,应将二氧化碳的监测、报告、计算和标准体系纳入大气质量监测,抓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二是节能、提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产业结构、管理、技术和文化节能都很重要。2019年,我国能源强度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2.7倍。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降1%,对应可减少 0.5亿吨标准煤,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
三是推动能源电力行业减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电力。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和氢以及热和冷,是我国可以掌控的、更经济安全的能源。对此,可发展智能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等,提升配电网服务水平;重视核电作出的新贡献,在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利用地热、工业余热等,到2030年前实现散烧煤全部替代。在此过程中,还要重视中东部“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由此做到中东部高比例自给,减轻“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压力。
四是重视交通行业减排。以电代油、以氢代油,使用生物航空燃油,并实施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制度,优化公交和轨道交通,倡导自行车绿色出行,推动交通设施发展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
五是推行工业领域减排。目前,工业领域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60%左右,急需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构建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强化物料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钢铁行业为例,电炉炼钢技术的碳强度远低于高炉生产技术,长流程进步到短流程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以绿氢直接还原铁可实现钢铁生产零碳化。
六是实施建筑行业减排。供暖、制冷、照明等环节均可推行电气化,电则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电器的普及,均将加速建筑行业脱碳。其中,建筑改造不仅可节能,还能产能。比如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实现电力自发自用的潜力巨大。我国城乡建筑共约600亿平方米,可利用面积250亿平方米,外加其他建筑表面,使用其中的50%,即可安装15亿kw光伏,每年发电量两万亿kwh。
七是关注循环经济,特别是固废资源化利用。把废弃物分类资源利用的程度,作为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由“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建议减少垃圾填埋,推动高比例资源化,加大固废中金属等再生资源利用力度,还可用好能源转型当中产生的新型固废,为实现碳中和作贡献。
八是发展碳汇,鼓励CCUS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减排后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碳汇+移除技术”即可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约为每年12亿吨二氧化碳,首先是发展森林碳汇,再在不易脱碳的工业环节,发展碳捕集、利用。
九是将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碳中和呼唤深度的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作者:朱育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