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学有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1-06-25 文章来源:中国大气网 浏览量:0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超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的引领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形成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碳减排治理体系、碳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保障。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全面引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顺应变革,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深化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宣布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体现了我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深化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领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二,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引领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产业调整高次化、能源利用去碳化、交通运输电力化、建筑领域节能化、减排倡议市场化等。因此,要深刻分析认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利用、产业结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建筑等重点领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牢牢抓住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我国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至少要达到2万美元,推动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繁重任务。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50年到70年。我国提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间隔期为30年,再考虑到我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超百亿吨的年碳排放量以及民生服务需求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积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云南贡献

就云南而言,2020年人均GDP7292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5%,要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GDP增速要年均增长8%以上才能实现。云南既要保持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任务较为艰巨。同时,云南通过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较好基础。

第一,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云南绿色电源装机、绿色发电量、清洁能源交易电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等比重分别达到84%、90%、97%和42%,已提前完成《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的部分指标,赢得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先手棋”;由绿色能源支撑的绿色硅、绿色铝产业不断壮大,为打造万亿元级绿色制造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2020年,云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5.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据有关研究,2018年,云南林地面积占全国的8.5%,森林面积占全国的11.7%,森林碳汇量已达0.8万亿吨,未来随着森林覆盖率提高还将持续增加,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发展空间广阔。当前云南还没有达到碳排放峰值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采用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替代,碳排放峰值将低于按一般碳排放规律出现的碳排放峰值。

因此,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立足云南省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要、减排成本、减排对社会的影响等多目标条件,合理测算和确定主要领域、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和优先顺序,分类制定能源、钢铁、有色、水泥、石化、交通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充分发挥优势,统筹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积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云南贡献。

把握云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工作重点

不同行业和领域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建议结合实际,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突出构建绿色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绿色能源是云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有力支撑。一方面要多途径充分挖掘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增加光伏、风电、储能等绿色能源供给,不断提高绿色能源占比;另一方面要提高能源调配和利用水平,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要突出构建绿色低碳、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持之以恒深入推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线,加快农业生态化、有机化、设施化发展,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石化、建材等领域的工业企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改造,促进生产过程清洁、物耗投入高效、制造工艺绿色,推动一二三产业加快迈向高端。

第三,要突出建设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的绿色智慧城市。统筹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出行方式、建筑结构与能耗标准、能源供应和消费方式等多个层面,并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城市。

第四,要突出减污降碳、植绿增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不断延伸和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实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项目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超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一,要深入推进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建议充分发挥云南绿色能源优势,深入推进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石漠化荒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规划建设一批“风光水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动与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形成相互支撑和互补调节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充分利用农村建筑层数低、屋顶面积大的优势,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利用大量农林废弃物,开发利用清洁生物质能源,扩大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加大对周边国家的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力度,开拓国外电力市场,提前谋划电力回送通道建设,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促进流域国家共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能源系统数字基础设施,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构建能源形态协同转化、源网荷储协调、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提高能源调配和利用水平,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能源供需两侧管理,坚持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能源使用实施电能替代,推动形成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的格局。

第二,要谋划打造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积极谋划打造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城市、校园、社区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造一批碳中和园区、碳中和城市、碳中和校园、碳中和社区等,充分发挥碳中和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中和示范项目,助力将云南打造成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第三,要加快深入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改行动。制定并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改行动计划,重点推动钢铁、石油加工、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改进用能方式、优化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节能技术、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原料和产品替代等措施,充分挖掘制造业碳减排潜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改造形成一批绿色车间、绿色工厂。

第四,要推进实施一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研专项。围绕低碳减碳固碳重点领域,列出低碳、零碳、负碳等前沿技术攻关清单,开展长期持续攻关。就云南而言,特别是要加快氢能冶金、清洁煤气化、航空燃油替代、制氢储氢用氢、规模储能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资源化利用等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利用技术研究,助力推进能源活动、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甲烷减排能力评估、甲烷捕集和利用等。

制定落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保障措施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形成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碳减排治理体系、碳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保障。

第一,要健全完善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建议加快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专门组织领导机制,科学合理规划各地区、各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计划,坚持“一盘棋”思维,根据发展实际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进度,统筹协调、适时调整各地区减碳降碳工作计划,推动形成部门互相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确保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

第二,要建立完善碳减排治理体系。建议统筹衔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明确各级规划、各类规划衔接原则,明确规划的总体要求、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各方减碳与发展有序推进。建立和完善碳减排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动各地、各部门和各重点企业共同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建立碳减排主体责任机制,为各级政府、企业建立“碳账户”,推动减碳责任落实。坚持全社会化、全民化的长期广泛深度参与战略,持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念,营造良好的绿色低碳社会环境,大力开展植树增绿减污降碳倡议活动,建立健全各类商品“碳标识”,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提高社会群体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认可度、参与度。

第三,要加快建立完善碳市场机制。建议充分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遇,着力推进企业积极参与到碳交易市场运行中,推动企业加大自主减排力度。同时发挥云南优势,加快完善碳市场建设支撑体系,瞄准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地区领先的低碳发展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中心,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低碳领域智力和技术资源引进及转化等服务,助力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作者:赵泽宽 喻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