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十九届五中全会释放重磅信号:“碳十条”要来了?
导读: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其中关于生态环保的表述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01 关于生态环保,十九届五中全会说了什么?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十三五”,展望“十四五”。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其中,关于生态环保,有以下这些提法:
对“十三五”时期的总结,是: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对“十四五”时期的形势判断,是: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关于生态环保的表述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再近一点,“十四五”时期生态环保的目标则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最后,又展开说了一下: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上就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里关于生态环保的全部提法,虽然后来10月30日又召开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有关生态环保的内容。
单看这些内容,好像也看不出什么特别新鲜的要求来,所以还是得结合生态环境部随后的会议来解读。
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紧接着,10月30日生态环境部就召开了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在贯彻落实方面,环境部提出了4方面措施:
要认真落实《建议》要求,积极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紧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等规划计划。
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要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进一步提升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加强核安全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核与辐射安全。
这里面,大部分内容之前也都提过,相对比较新鲜的一点是——要抓紧编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再回头看看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提法,无论是“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还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相对以前都算是比较新鲜的表述。
也就是说,碳排放,是这次大会透露出来的一个重要新内容。
02 什么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碳排放为什么突然重要起来了?与上个月的一次会议有关。
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之前,中国的目标是“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现在变成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没有“左右”了,就是2030年前要达峰。
其次,中国还提出要“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的目标也只不过是“2050年达到碳中和”,中国要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可以说是非常“超前”了。
而横向对比,从达峰到实现碳中和,西方国家一般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则承诺30年就要完成,比西方整整缩短了30年,这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要想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熟悉环保的人都知道,中国环保领域几个重要的文件,都是以“行动计划”命名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土壤污染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环境部可能觉得“十”这个数字比较吉利,就连他们后来发布的规范公众环保行为习惯的文件——《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也被简称为了“公民十条”。
未来,正在制定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会不会也被写成“十条”的形式,简称为“碳十条”?也不是没有可能哦。
当然,是不是“碳十条”并不重要,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里面的内容。
查了一下目前公开出来的信息,有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消息并不多——总共只有3条。
第一条,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环境部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重点工作。其中提到:
要围绕落实我国新的二氧化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第二条,10月28日,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推进碳减排工作的相关情况。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
我国将持续部署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
第三条,10月29日,“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
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进低碳工业体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发展,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不断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总的来说,关于“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消息并不多,只能说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了,相关计划也正在制定当中。但可能因为这件事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目前公布出来的消息还比较少。
03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有什么影响?
不过,在10月28日环境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讲了不少关于碳排放的话题。
相关负责人透露,“十四五”是实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所以,碳强度下降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应该也是“碳强度指标”第一次被列入国家的五年规划。
还表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将跨越“十四五”和“十五五”,在两个五年规划里持续实施。
也就是说,它不同于之前常规的五年规划,也不同于污染防治领域的“三年攻坚战”,而是需要在持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推动落实。
虽然“碳十条”(“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字数太多,先用“碳十条”代替)有什么内容还不知道,但在实施上,它会向地方、行业明确传导压力、传导任务。要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相关的部门也要形成合力来推动和支持达峰行动。
同时,环境部还将强化监督考核。在“十四五”末进行评估,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措施,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确保2030年前达峰目标能够实现。
结合李高说的“达峰行动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可以预见,未来“碳指标”也将像现在的PM2.5一样,成为环保督察的重要内容,以及地方政府头上的“紧箍咒”。
除了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碳十条”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是非常深远的。
未来将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这也包括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还有,要深化重点领域的低碳行动。推进低碳工业体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相关的发展。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强化,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推动数据中心建设、5G基站等新基建能效提升。
可以看出,控制碳排放,将是比控制PM2.5更深刻的一场“革命”,更需要触及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转型升级。
这其中,煤炭,将是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的。煤电,也将会是受影响非常大的一个行业。
当然,控制碳排放同时也是一次机会,它将是可再生能源的春天,并给那些新能源汽车、低碳建筑、低碳技术等带来极大的利好。
10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也在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上表示,未来,不仅是低碳技术,还有大量我们现在认为成本比较高的“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都会应用。还有新材料技术,比如可吸收污染物的墙体材料等,这些技术现在还只是“纸上谈兵”,价格也比较昂贵,但未来则有可能进入商业化应用之中。
现在我们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是85%,非化石能源占比15%。而到2060年,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则要倒过来,化石能源将只占比15%,这15%里面还包括煤炭和汽油,所以煤炭消费比重届时将不会高于5%。
交通方面,中国迟早也会给出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
就像现在正在推行的垃圾分类一样,“碳十条”还将给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带来极大改变。
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的低碳意识,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大家公交出行,鼓励大家消费低碳的产品。推动减少餐饮浪费,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毕竟,所有的环保行动,其出发点都是公众健康和安全。如果说“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是为了实现PM2.5达到30微克/立方米的“及格线”的话,那么“碳十条”就是为了实现从60分到80分,给公众带来更加健康的空气,让我们的地球更健康、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