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面对国资入场热潮,下半年环保掘金策略将有啥变化

2019-07-25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量:0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叠加减税降费政策的背景下,“缺钱”的环保现已正式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其中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以国有企业、“央字头”企业为代表的跨界者喷涌而出。这对仍以中小型环保企业为主的环保市场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乍暖还寒时生机乍现

2018年,环保行业遭遇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凛冬”,这也是市场用脚投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盈峰环境副总裁刘开明看来,当前环保企业困境一定程度上源于短贷长投。通常来看,多数环保项目合作期长达25年以上,但一般项目还贷期限仅能多至3年。由于项目低回报率且一般要8年才能拿回投资,尤其不利于民营或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从陆续披露的业绩报告看,一些环保企业的日子确实并不好过。一些前期投入大(如PPP类项目)的工程公司,一旦遭遇融资困境,前几年加上来的杠杆要快速去掉,大量问题就迅速显现。有环保企业流动性风险爆发,甚至发生了数起环保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化的情况。不少环保企业开始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神雾环保、盛运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民营环保企业更是爆发了债务违约。

所幸,“经历2018年的‘风雨’之后,资本与产业开始重新审视彼此。”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曾这样定义道。当前,以BOT、PPP为主要商业模式的环保企业,绝大多数收入的终端来源是各地政府的财政支出或使用者付费。而以往围绕“拿项目—建项目—运营收费”这一内在逻辑正在被打破。

频繁进场VS主动求存

在降负债、去杠杆的大需求下,用产权换取流动性成了央企、国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专家看来,这不仅基于环保政策压力,也符合国资政策目标,是其完善全产业链,寻找业绩增长点的新路径。进入2019年,不乏实力雄厚的国资入股环保产业,其中包括中国电建、葛洲坝、三峡集团等。如下图所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环保企业迎来国资进场:

blob.png

“主要是解决融资问题。”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或许背靠大树好乘凉。众所周知,在环保行业里,国企的背景象征着能带来大量订单和大量资金的补充。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九成,工程类项目大多需要垫资,而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比国企高出至少5%。此外这部分企业相对容易培养出外部化专业运营的业务模式,使国家倡导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落地。

另一个原因是,“国资能够给企业带来一些资源。”对于一部分民营环保公司而言,国企就是“有钱任性”的土豪,如果能交上朋友,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而大型环保企业联手国资,可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约化发展,将会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成为环保市场的主力军。也正是在资金高压下,北控水务、启迪桑德、碧水源等企业纷纷与国资企业联姻。

“联姻”意味着什么?

在新一轮的资源配置后,市场是否会向着集约高效更进一步呢?民企拥抱“国资”,有望同时具有民企及国企的属性,二者或将协同互补,成为未来有力的竞争力。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补的是拿单长板显著的情况下,研发能力、运营能力、甚至融资能力的不足。而面对工业领域的碎片化的市场,民营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一直有着明显优势。

但在监管趋严、标准提高、督查继续进行的情况下,对于实际经验相对不足的新生代国企来说,也有着不小挑战。公开资料显示,企业数量占比约10.58%的较大规模环保中坚力量,其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远超78.58%,营业利润占比超过88.74%。如何凭借产业研发优势、在技术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并进而实现环保产业集群式发展,将成为这些跨界者的新命题。

2019年上半年,环保行业营收略有改善,但板块持仓仍处低位。国内权威券商研报显示,在过去半年里环保上市企业平均增速较2018年同期下降幅度接近0.4%,但固废处理类、水处理工程运营类企业涨幅明显。而在环保在线小编梳理环保工程企业的财务数据后发现,运营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较工程高出8.25%左右。

加之近年来国家的治污攻坚目标越发明显,如长江生态保护区、京津冀大气治理等。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内环保产值预测达到12万亿元。经过上半年的资金准备和与国企的磨合后,下半年的环保产业大概率进入建设期。伴随着生态环保督察的升级,PPP项目的需求仍在,只是“谁都能干”的时期已经结束,在技术、运维等方面提升能力将是趋势。一个业界普遍的观点是,“重建设轻运营”必然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