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气污染防治渐入细分领域 恶臭治理坐拥千亿市场

2018-11-23 文章来源:中国大气网 浏览量:0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细分领域,恶臭污染催生的治理、监测和监管等领域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量级。

在第七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暨恶臭监管与治理高峰论坛上,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介绍,恶臭污染物是一类特殊的有异味的物质,属于典型的扰民污染,也是当前投诉的焦点污染物,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世界公认的七大公害之一。

杨朝飞介绍,据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统计,2017年全国恶臭/异味投诉占所有环境问题投诉的17.5%。2018年1~8月恶臭/异味投诉占所有环境问题投诉的比例为22.2%,仅次于噪声,居第二位。其中,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对恶臭的投诉已占环境投诉的30%左右。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恶臭异味扰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杨朝飞说,自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全国各地恶臭/异味扰民案件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因此被追责,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已成为环保督察的重点内容之一。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源的厂界浓度限值。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现行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管理规定简单,引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落后,分区执行不同排放限值有失公平原则,污染物项目数量亟待增加,以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宽是现行标准的问题。”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专家王恒介绍,目前国家正在准备修订恶臭污染物排放的现行标准,以适应当前要求。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从企业层面来看,不同的恶臭控制技术适用范围不同,去除效果受恶臭排放源排放物质种类、排放浓度大小、排放参数等因素影响。

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不同来源废气排放特征的认识,在技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致使很大一部分的治理项目效果不佳,反复治理情况严重。另外,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或是重末端治理、轻过程控制,或是对于治理设施摆样子、走过场,或是缺乏对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导致企业恶臭气体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从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层面来看,由于恶臭染来源广泛,涉及的行业既有石油炼制、化工、制药、胶、造纸、食品加工等点源,又有排污河、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场、畜禽养殖、餐饮油烟等线、面源、散发源且恶臭物质种类很多,其中常见的物质就有几十种。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恶臭扰民的情况,尤其是多个污染源(企业)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溯源就尤其困难。加之一些地方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人手少、工作量大、效率低,监管能力薄弱,导致管理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解决恶臭污染问题。

“所以,应该注重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选择适宜的控制技术和净化设备,同时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恶臭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和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王恒说。

王恒建议,针对当前我国恶臭污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恶臭污染暴露评估、识别检测、预警溯源、扩散模拟、管理控制等领域进行科技投入和创新,并加快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一方面企业需要‘量体裁衣’的治理技术,以实现达标排放。另一方面,业界也希望有快速准确的溯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查找自身的问题和自证清白。”王恒说,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未来几年恶臭治理行业有望开始保持高景气度,“黄金时代”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