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气治理要坚持长效思维,将科学治污贯穿始终

2025-11-27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量:0

近日,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以《上海:超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破局之道》为题,聚焦上海市大气污染治理实践。上海以靶向施策为核心,聚焦移动源、工业源、生活源等关键领域,打出政策、科技、监管、共治组合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国大气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

但是,反观其他地方,仍有少数城市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缺少科学的长效思维。空气质量数据好转,就沾沾自喜,一旦长时间遇上静稳天气,污染指数抬头,就陷入治理焦虑,甚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顾原有策略是否科学,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大气环境质量本就受自然禀赋、气象条件、产业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改善过程必然存在波动性与长期性的特征,对此一定要有科学的认识。

少数城市缺少长效思维,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对环境数据研究不深,缺乏系统性的污染源解析。既不清楚本地污染主要来源,也找不准治理的难点,即便知晓症结,也不敢较真碰硬,往往避重就轻躲着走。这就导致相关地方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上级强调控扬尘,就扎堆查工地;上级要求减VOCs,就查企业。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没有抓住治理的要害,缺乏科学性,使得治理成果打了折扣。

上海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开始就锚定“长效根治”的目标,将科学治污贯穿始终,每一步都扎实精准。在排查症结时,上海坚持用数据说话,通过全方位监测与系统解析,勾勒出清晰的污染源画像:移动源对PM2.5影响占比达44%,是“头号贡献者”;工业源VOCs排放量占全市总量51%,是臭氧污染的“核心推手”。这一份精准诊断确保每项措施都直击关键。

找准主要矛盾后,上海创新思路、敢作善为、一抓到底。针对移动源这一“大头”,坚持“激励+约束”双管齐下,在全国多数地区尚未完成国三柴油车淘汰的时候,率先推动70%以上国四重型柴油车退出市场,同时将新能源重卡占比提升至8%,让源头治污真正落到实处。对工业源VOCs排放管理,上海跳出“人海巡查”传统模式,整合各种监测资源,构建非现场监管体系,保证了监管的精准度与长效性。对于餐饮油烟治理,开发“一店一档”系统与清洗维护台账平台,实现治理全程可追溯。

笔者认为,上海的经验值得各地认真学习。要深入开展污染源解析,找准治污“卡脖子”问题,同时聚焦关键领域,以科技赋能污染治理,让监管措施更精准长效。大气治理不仅要看短期成绩单,更要看久久为功的真成效。找对靶点、科技赋能、全民参与,将主要力量聚焦于污染贡献率最大的主攻方向,踩实每一步、解决每一个问题。如此一来,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才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