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有机固废处理企业的六大黄金机遇来了​

2025-06-03 文章来源:21世纪节能环保网 浏览量:0

政策风向


国务院: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5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研究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关举措,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会议指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产品推广,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要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优化相关政策,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更好支持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七部门: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

521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倡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注重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完善保障措施。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等方面对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予以积极支持,营造共建共享美丽河湖的良好氛围。


机会在哪


制造业绿色转型催生固废资源化需求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要求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特别是废旧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新兴固废的规模化处理。有机固废处理企业可深度参与以下领域:

工业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置:针对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废渣,提供厌氧消化、生物堆肥等资源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并实现循环经济。例如,将食品加工废渣转化为生物燃气,替代化石能源,同时减少填埋量。

碳足迹管理服务:随着200 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的出台,企业可提供废弃物处理环节的碳足迹测算与优化服务,帮助制造业客户满足国际碳关税(CBAM)等要求。例如,通过有机固废资源化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

设备升级与技术输出:政策鼓励传统产业更新绿色装备,企业可研发或引进高效厌氧反应器、智能分选设备等,向制造业园区提供定制化固废处理系统,同时通过设备销售和运维服务拓展收入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开增量市场

美丽河湖行动方案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列为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7 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有机固废处理企业可把握以下机遇:

区域性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在养殖密集区或农业大县布局规模化处理设施,整合畜禽粪便、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通过“集中收运 + 厌氧发酵 + 有机肥生产” 模式,形成区域循环经济闭环。例如,宁夏等地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有机肥企业规模化发展,企业可参与此类项目并享受政策红利。

生态种植协同模式:将有机肥生产与生态农场、有机农产品基地对接,通过“固废处理 - 肥料供应 - 农产品销售” 产业链延伸,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例如,江苏省环保集团通过 “有机固废低碳能源化” 项目,将沼渣转化为负碳肥料,助力农业减排。

农村污水与固废协同治理: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 以上的目标,开发 “污水 - 固废一体化处理” 技术,例如将农村厨余垃圾与污水污泥共消化,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同步解决黑臭水体和固废污染问题。

生态修复与河湖治理创造场景化需求

美丽河湖建设强调水生态保护修复和岸线环境整治,为有机固废处理企业提供多元化应用场景:

河湖底泥资源化利用:针对清淤产生的富含有机质底泥,通过生物干化、稳定化处理后用于土壤改良或生态护坡材料,替代传统建材,减少二次污染。例如,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流域,企业可参与底泥处理与生态修复一体化项目。

滨水景观材料供应:将园林废弃物、有机垃圾衍生燃料(RDF)等加工为生态砖、透水铺装材料,应用于滨水绿道、湿地公园建设,既满足景观需求,又实现固废资源化。此类项目可通过 EOD 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获得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

水生植物废弃物处理: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收割的水生植物,开发脱水、堆肥技术,生产生物炭或土壤调理剂,用于退化湿地修复。例如,太湖流域的企业可参与蓝藻资源化项目,将藻类转化为高蛋白饲料或生物肥料。

政策支持与资金渠道多元化

两大政策配套财政补贴、绿色金融工具和试点示范项目,为企业提供资金与市场保障:

专项资金申报:国家层面设立“无废城市” 建设、流域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如山西、江苏等地也出台固废综合利用补贴政策。企业可重点申报有机固废资源化项目,例如江苏省对低碳能源化示范项目给予千万元级科技专项支持。

绿色金融创新:利用碳中和债券、绿色信贷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探索碳汇交易收益。例如,有机固废处理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可通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变现,增强项目盈利能力。

PPP与特许经营模式:美丽河湖建设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企业可联合地方政府打造 “固废处理 + 生态修复” 综合项目,例如参与工业园区配套固废处理设施的投资运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升级

政策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产业集群发展,企业需加快技术迭代与跨界合作:

低碳能源化技术突破:聚焦有机固废厌氧消化制氢、生物炭封存二氧化碳等前沿技术,例如江苏省试点项目通过多源固废协同处理实现年固定二氧化碳1.66 万吨。企业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抢占技术制高点。

智慧化管理系统应用: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产废 - 收运 - 处理 - 监管” 全链条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并满足监管要求。例如,通过智能称重、GPS 定位和在线监测,实现有机固废处理过程的可视化与可追溯。

园区化协同处理模式:响应政策对规模化、园区化项目的鼓励,整合工业、农业、生活有机废弃物,共享能源、设备和公共设施,降低单位处理成本。例如,建设“有机固废处理 + 生物天然气 + 有机肥” 循环经济园区,形成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闭环。

区域化布局与市场拓展

政策实施具有流域性、区域性特征,企业需针对性制定市场策略:

重点流域优先布局: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美丽河湖建设重点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公司,承接底泥处理、农业面源治理等项目。例如,湖北省宜昌市通过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项目推动流域治理,企业可参与相关固废处理配套工程。

地方特色产业结合: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开发特色解决方案,如宁夏的葡萄枝条资源化、贵州的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企业可与地方政府合作申报“无废城市” 细胞工程,打造标杆案例。

国际合作与标准输出:借助“一带一路” 倡议,将国内成熟的有机固废处理技术与模式推广至沿线国家,同时参与国际碳足迹、循环经济标准制定,提升全球竞争力。


总结


有机固废处理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政策红利为杠杆,以区域市场为重点,在制造业绿色转型、农业面源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需关注政策落地节奏与地方配套措施,通过“技术 + 资本 + 场景” 的三维驱动,实现从固废处理服务商向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