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图一:“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图二:“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是一名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情怀和担当”
版式设计:蔡华伟 张丹峰
资料来源:综合本报及新华社报道
刘永坦
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本报记者 吴月辉
人物小传
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见图一,兰锐摄)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面对荣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对标国际,提出研制新体制雷达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心中萌生了一个宏愿——开创和发展中国的新体制雷达。
当然,这个宏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此前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段学习经历。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那里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谢尔曼正主持一项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刘永坦有幸参与其中。“传统的雷达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刘永坦说,“那时候西方几个大国都在致力于研制能够‘看’得更广更清的雷达。”
刘永坦所说的这种“超级”雷达就是新体制雷达,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国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新体制雷达!这就是我一定要做的!”说干就干!回国后,刘永坦立马开始着手筹备。
刚提出这个设想时,却没有多少人相信和支持。
但是刘永坦却说:“这项技术我们如果不去研究掌握,等别的国家发展好了,我们再去跟,那肯定是要落后的。”
国家需要,就是奋斗的方向
这注定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攻坚战。经过刘永坦的不懈努力,新体制雷达研制项目获得了航天工业部经费支持,得以立项。刘永坦立即组织团队拟定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卓绝。
除了基本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团队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主要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刘永坦团队在获得理论突破后,很多人觉得他们完全可以“见好就收”了。
但是,刘永坦说:“要做国家需要的实用化新体制雷达,这是我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他带领团队,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完成中国首次对海远程目标探测试验,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等等。
37年间,经过刘永坦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攻关,中国的新体制雷达终于从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虽然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
在接受采访时,刘永坦一再强调,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团队协作,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37年间,当刘永坦一次又一次做出为大义舍小利的决定时,团队成员们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和配合。
团队骨干许荣庆、张宁、权太范、邓维波、于长军、马子龙、张庆祥等人都表示:刘老师艺高胆大,又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协力攻关,跟着刘老师干有信心。
“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我们团队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刘永坦说。
如今,刘永坦的团队已从最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30人的大团队。尽管已经斩获诸多大奖,但团队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接下来我们希望能把现有的新体制雷达进行小型化,使得它的应用更加灵活、广泛。”刘永坦说。
钱七虎
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
本报记者 喻思南
人物小传
1937年10月出生,江苏昆山人,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六十余载从事防护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时代跨越。
研究核弹爆炸防护,开创崭新学科
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高中毕业时,钱七虎(见图二,陆军工程大学供图)响应国家号召,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毕业后留苏深造,回国后一头扎进防护工程领域。
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钱七虎和同事身着防护服,冲进了核弹爆炸现场。他进行的核弹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开创了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这一崭新学科。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
70年代初,钱七虎受命为空军设计飞机洞库门。两年多中,他经常睡在办公室。钱七虎在国内率先引入有限元计算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气动式升降门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钱七虎带领团队开展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和团队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等规律。近年来,钱七虎又提出了核废物深地下处置等重大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
防护工程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80年代,钱七虎在国内首次发表了防护系统工程论文。90年代以来,他又带领团队完成了“防护结构概率设计理论研究”等项目,将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研究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国铸盾,是他的毕生追求
珠海机场要扩建,雄踞三灶岛南端的炮台山成为天然障碍。1992年12月28日,珠海三灶岛,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爆破。爆破的主持者就是钱七虎。
“爆破要一次性把半座山搬到海里去,还要确保不远处的房屋不倒塌,要求极高。”钱七虎说。
炮台山爆破被称为“天下第一爆”,吹响了珠海特区改革发展新的号角。“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是一名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情怀和担当。”钱七虎说。
90年代,钱七虎预见到未来城市的发展要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于是组织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著。后来,他的一些理念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被采纳。
耄耋之年,钱七虎仍积极为决策部门出谋献策,还到工程一线指导项目建设。
工程项目所在地常常交通不便,有时还要深入地下数百米。他说:“现场调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只要时间能安排得开,就一定去。”
“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幸福所在。”钱七虎的话掷地有声。
生活上热心,学术上严谨
“他特别爱才,重庆有一位能力突出的教师,他想起什么问题,抓起电话打过去一聊就是半个小时,自己孩子的电话他却记不住。”钱七虎的夫人袁晖说。
从90年代起,钱七虎用自己的院士津贴、所有获奖的奖金设立瑾晖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
生活上热心,学术上严谨。很多学生都体验过“痛苦而有收获的煎熬”。“科研成果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来不得半点马虎。”钱七虎说。
“近几年,考虑到钱院士年龄大了,我们提出导师新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可以由我们来代上。他当即把我们骂了回去,教导我们不要搞代师授徒那一套,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青年人培养好。”钱七虎的学生、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陈志龙说。
钱七虎把名利看得很淡。所有他参加的项目,他一律署以技术顾问的身份,不当项目组长;所有报奖,他一律不排名。
2009年,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的钱七虎,力挺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该学会主席。他说,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是合适的人选。
“防护工程要发展,就要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钱七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