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祸草”到“良药”:盐城互花米草逆袭记
海风吹过滩涂,大片金绿色的草浪起伏。这是江苏省盐城市沿海常见的一幕——曾经的“外来祸草”互花米草。
如今,盐城正在进行一场独特的实验:它不再只是生态治理的对象,而成了一种新型资源,被做成健康产品,让“治理”变成“生产力”。
什么是互花米草?
近日,中环报记者随“与亭湖同行,见城市新生”主题媒体行活动走进位于盐城市亭湖区的盐城环保科技城看到,成车被割下的互花米草正被运往园区江苏施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经过提取加工,摇身变为各类功能原料。
据了解,互花米草原本是外来物种,原产地在美洲,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在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减缓海岸线侵蚀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具有极强的入侵力,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不断扩张,种群面积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地。互花米草的入侵,不仅使我国滨海湿地本土物种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还会造成航道被淤、滩涂被占等后果。互花米草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互花米草成熟的种子脱落后可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一旦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就能生根萌芽,通过根状茎繁殖迅速扩散。过去,人们尝试过清除:有的地方用无人机喷洒除草剂,有的动用大型机械连根挖除。草没了,海滩也‘秃’了,生态系统再次失衡。”盐城市亭湖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荣帮向记者介绍。
纯清除是治标不治本,于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思路在盐城生根——科学治理、综合利用。2023年起,盐城环保科技城与科研团队合作,在滩涂上展开了一场“科学收割”。
刘荣帮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以“环保”冠名的省级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城拥有16家实体化运作研发机构及众多孵化企业。通过与南京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盐城环保科技城环保产业孵化基地突破技术攻克、成果转化、综合利用三大难题,顺利实现基地孵化企业江苏施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试生产,实现了互花米草变“害”为“宝”的实质性突破,交出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亭湖方案”。
“留根不留害”,让生态治理成为有产出的“绿色循环”
“每年10月,互花米草进入成熟期。我们工作人员会在候鸟迁徙前将地上部分割除,根系保留在土中,继续稳定滩面和生物链。割下的草被运到工厂,像治理小龙虾一样,把它吃掉、用起来。”江苏施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大胜向记者介绍,这一“留根不留害”的做法,让生态治理不再只是支出,而成为有产出的“绿色循环”。
据介绍,这家企业是专注于互花米草提取物产品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互花米草提取物是南京大学钦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45年的研究成果,并由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证实,互花米草中含有丰富的皂苷、黄酮、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消炎、降尿酸、增强免疫等功效。经过提纯,获得卫生部新资源食品批文,成为食品级原料“微多饮料”。

在盐城的工厂里,互花米草提取物正被加入啤酒、饮料、面膜等产品中。此外,提取液还被用于护肤品,与南京皮研所联合开发的面膜具有良好的抗痘消炎效果;与上海卫健委合作的中药创新药项目,也正在推进。
而那些被提取后的草渣,也有了“第二生命”,被用作食用菌培养基、生物炭原料和有机肥料。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废弃物,实现了“草尽其用”。
“目前,工厂每年可消纳互花米草八千亩—一万亩,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割草、运输,成为新的季节性收入来源。我们希望这不是一次性项目,而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模式,让治理带动产业,让产业反哺生态。”陈大胜说。
盐城的这场探索,不只是一次生态修复尝试,更是一个产业转型案例。从外来入侵到资源化利用,从科研成果到市场产品,在滩涂风起云涌的季节,这片曾经让人头疼的草,正成为盐城绿色发展的新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