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建筑材料,水泥行业的规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工业实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2022年生产了21.3亿吨水泥,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这是宝贵的发展成果,却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基建规模收缩,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原因,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严峻,市场行情遇冷,不少企业甚至陷入卖的越多亏的越多的境地。不止如此,作为典型的“两高”行业,水泥凭一己之力“贡献”了全国20%的颗粒物、10%的氮氧化物、4%的二氧化硫以及13%的碳排放,环保压力巨大。年产值近万亿的水泥行业转型尚需时间,错峰生产就成了当下降低竞争压力,减少污染的权宜之计。
水泥错峰生产最早于2014年11月1日在新疆试行,随后是东北三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也在2015年1月15日开启错峰生产,这七省一区两市的错峰生产均在当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水泥行业错峰生产逐渐成为北方各省市例行“年货”,不少南方省份也陆续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期,也是水泥错峰生产的集中时段,今年10月份以来,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水泥错峰生产指导政策,北极星大气网整理如下:
错峰生产的效果毋庸置疑,不然也不可能延续近十年,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错峰政策“一刀切”,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停产导致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上升,职工收入难以保证;政策执行和监管不到位等等。
不过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各地错峰生产管控水平也在进步,停窑时间越来越精确,实现了环保绩效分级管控,对协同处理危废、污泥以及特种水泥生产线实行差异化管理,都有助于科学开展错峰生产。
就在本文撰写期间,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这一重磅政策。全国性的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即将展开。
自2020年以来,已有河南、浙江、宁夏、山西、吉林、山东、福建共6省(自治区)发布水泥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合计水泥产量占到全国的30%。冀东、中联等龙头企业也已在部分厂区产线上马了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错峰生产固然有它的缺点,但当前又很难找到更好的平衡产品、市场、环保的方案,这也算是水泥行业转型期的阵痛之一。
或待三五年之后,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显著成果,水泥产能削减到合理水平之时,大规模错峰生产就会完成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