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疫情之后,环保产业怎样抓住经济反弹好机会?

2020-04-20 文章来源:中国大气网 浏览量:0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此次疫情会对环保产业带来哪些影响?我国环保企业中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如何渡过这一难关?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

1587371094660157.jpg


薛涛,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任城投控股独立董事。曾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环境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形势?我国环保产业中的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

薛涛:环保企业主要可分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类两种。投资运营类主要包括运营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的企业。工程设备类除市政工程外还包括治理工业污染的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外贸行业及相关工业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经营工程设备的环保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波及,如专注工业污水处理领域的环保企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我国环保产业中部分原材料、精密加工技术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欧洲、美国已经成为疫情的“震中”,疫情管控举措影响人才、物资流动,环保领域的对外合作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环保技术、原材料并不是科技合作的敏感方向,疫情后,因政治因素被限制出口的可能性不大。随着多年来产业链转移,发达国家工业呈现空心化,我国对化工、制造领域等工业污染点源治理技术的市场需求要远远大于国外市场。虽然此次疫情对国际交流带来不便,但之后不会对环保国际合作带来较大的针对性影响。

目前看,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是碳排放相关产业,主要是经济拖累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化。做好碳减排工作需要国家有经济实力、有担当精神。此次应对疫情期间,美国出台了安全经济燃油效率(SAFE)新规则,无疑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立场的倒退。欧洲方面,虽然此前欧洲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热情较高,但受疫情影响,其碳减排工作的步伐可能会放慢。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领域进展相对独立,我国政府一直在自我加压,坚定持续推进碳减排工作,且节能降耗作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企业可降低成本,推动碳减排工作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国碳减排工作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受疫情影响应该不大。

相较而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医疗设施、卫生设施相对薄弱,而他们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都非常有限,受疫情的打击将更为严重。近几年来,以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一带一路”中的部分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标准逐步提升,环保需求不断释放,为配套的新建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带来大量商机,成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目标地区之一。受疫情影响所带来的经济重挫,同时考虑到这些地区控疫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疫情反复,这部分需求的释放将会受到挫折和延迟。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部分非洲国家。受疫情影响,这部分产能释放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布局东南亚和非洲的我国环保企业应该提高警惕。

同时,我国地方政府收入减少,已有项目的付费可能产生压力。很多专注投资运营的企业,尤其是垫资项目会受到影响。例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公共基础设施运营费可能会被拖欠,如何挖掘项目收益和降低成本,会成为运营方的重要关注方向以及技术性企业的机会。

中国环境报:随着我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条不紊进行,在我国经济反弹过程中,环保产业能否获得更多机会?

薛涛:我们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经济修复也会给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与西方国家直接发放现金不同,我国主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稳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投资的重要领域。与之相对的是,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政府投资比例较高。但这些领域过度投资、效率不高问题逐步暴露,今年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将有所控制。

而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必将成为此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普遍不足,环保的欠账是大家所公认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于各地政府来说,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也是其越来越看重的政绩。据了解,一些地方有很多涉及环保的储备项目,例如,垃圾焚烧、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厂等,在拉动内需的背景下,比较容易得到资金支持和上级政府的批准。

目前,云南、河南、福建、四川、陕西、河北、重庆的投资项目计划已经出台,总投资规模接近25万亿元,其中1.58万亿元归属环保产业。例如,浙江省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工程包达261个,总投资8952亿元。

我们预测,5月后,聚焦政府投资运营项目的环保企业将会分到政府投资的“蛋糕”,这些可能通过PPP和BOT项目的方式产生。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类型相比,环保项目单笔投资额较小,涉及环保的政府投资项目将占到总资金量的20%-30%,而项目总数则可以达到40%。

中国环境报:对于环保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自救,抢占经济反弹机会?

薛涛: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企业间的合作。目前,我们看到,很多环保项目都是重资产项目,需要垫资开展。相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央企、国企经济实力雄厚,无疑更有优势。我国很多大型工程施工项目,尤其是在需要垫资的模式下,往往由国有企业承担。但是涉及环保的专业技术部分,国企可能并不擅长,往往以分包的方式向民营企业采购。建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能够提高利润率,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共赢。

另一方面,要练好内功。我们看到,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拥有新技术就能占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工业废水、市政污水以及“无废城市”建设中所涉及的有机垃圾、建筑垃圾处理等细分领域,很多拥有新技术的民营企业都非常活跃,发展得很好。近段时间,已有四五家民营环保企业在科创板、中小板上市。总之,拥有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对于环保企业来说,这段时间要练好内功。在看好现金流、提高营销和宣传水平的同时,加强冗余时间的管理,做好技术研发。

中国环境报:环保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您有哪些建议?

薛涛:对于政府来说,目前的第一要务是减少人为的交通、政策等阻碍,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要做好招投标项目的信息公开。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对于生态环境监管部门来说,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监督,督促地方政府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本身就是对环保产业最大的支持。

同时,国有企业应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及时足额按约支付享有分包项目款项。目前,在5万多家环保企业中,约95%是民营环保企业,他们绝大部分在为各级国有企业提供设备或服务。相较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经济基础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且在我国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机制下,国有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现金流较为充足。在共渡疫情难关的当下,国有企业不应以政府项目延迟支付为由,拖延民营企业项目款。要按约、优先支付民营企业,以避免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失业潮。这也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方面国资管理部门应尽快下达相关要求。

今年是艰难的一年,但水落石出中也会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优秀的企业会生存下来并转危为机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疫情全面缓解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例会大幅增加,环保产业会更加健康、蓬勃发展。